前几天,在关于“东北”的话题讨论中,我在评论区看到有网友提到:所有的北方族群都起源于东北,连突厥也是从东北走出来的。这个说法简直是大错特错。
东北的族群有其清晰的谱系和历史传承,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,也有一些外来族群的融入和迁徙,但它的族群构成并不如某些人所想的那样单一。确实,很多从东北起源的族群曾经走向了更广阔的地区,比如拓跋鲜卑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北魏,吐谷浑从西迁至青海建立国家,契丹则建立了辽朝,并且有一段时间向西迁移到中亚建立西辽。而且,在十六国时期,拓跋分支的秃发氏还在凉州建立了南凉。但,突厥与东北的关系几乎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的。
突厥的源头实际上是在西北地区。最初,突厥只是多个零散部落的集合体,直到北魏中后期,也就是公元六世纪左右,它才在阿尔泰山的西南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,开始以“突厥”这个名称存在。突厥的发源地是在阿尔泰山以南、准噶尔盆地以北的地区,后来它们逐渐向东迁移至吐鲁番盆地西北,博格达山南麓。然而,这个时期恰恰是柔然最为强盛的时期,突厥在柔然的压制下,不仅无法独立,还被迫返回了阿尔泰山一带。
展开剩余73%随着北魏的分裂为东魏和西魏,柔然国的势力开始逐渐衰退,突厥人也不再满足于被奴役的命运,开始策划脱离柔然的统治,秘密地与西魏接触。西魏的宇文泰非常高兴,于是派遣使者与突厥联络。突厥人非常擅长冶铁,并且与西域进行积极的商业往来,随着国力的增强,突厥吞并了高车,并成功脱离柔然,宣告独立。随之而来的,突厥对柔然发起了进攻,柔然可汗阿那瓌最终死于突厥的手中。
阿那瓌的身世相当复杂,年轻时曾从亲哥哥手中继位,但不到十天,便被族兄示发追杀。阿那瓌逃到北魏后,与堂兄婆罗门联手,在北魏得到了庇护,并被封为朔方公、蠕蠕王。几年后,阿那瓌积累了足够的力量,重返故土,不仅摧毁了六镇,还一度将长城以北的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。当时,东魏与西魏也在争相结交阿那瓌,宇文泰将西魏的公主嫁给阿那瓌的弟弟,而高欢则将东魏的公主嫁给了阿那瓌本人。此外,宇文泰还迎娶了阿那瓌的女儿为妻,而高欢也娶了阿那瓌的女儿为正妻,特意让娄昭君让出位置。可惜的是,随着突厥的崛起,柔然的国运最终走向了尽头,阿那瓌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战败自刎。
这一时期,突厥的势力逐渐取代了草原的霸主地位,匈奴、鲜卑、柔然纷纷退场,突厥成为了新的草原之主。最强盛的突厥汗国,其版图东至大兴安岭,西至撒马尔罕,甚至扩展到布哈拉,南至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,北界贝加尔湖。
然而,隋朝时期,突厥分裂成东、西两个部分,且由于大唐的崛起,突厥在亚洲东部的发展空间被彻底切断。公元630年,唐朝灭了东突厥,27年后,公元657年,西突厥也被唐朝消灭。东突厥的后裔建立了后突厥,但最终也未能逃脱被唐朝征服的命运。
在这些突厥人被迫西迁之后,他们在中亚和西亚先后建立了多个突厥人汗国。此时,突厥人并未完全消失,而是向西扩展,逐渐影响到中亚和西亚的历史进程。
阿尔泰山作为突厥的发源地,见证了这些变迁。我们可以从一些遗址和文物中看到这段历史的印记,比如唐代的突厥人石雕,这些文物目前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保管,并在锡林郭勒盟出土。此外,唐代名将阿史那忠墓志的出土,也让我们得以窥见突厥与唐朝之间的深厚联系,这些文物现存于昭陵博物馆。
总的来说,突厥的历史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起源于东北。它的发源地是在西北,尤其是阿尔泰山区域,经历了多次变迁,最终在唐朝的崛起下走向衰退,成为中亚和西亚历史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-广盛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投资-配资交易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