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尔衮,手握帝国的最高权力,兵权、政权一把抓,离那张龙椅只有一步之遥,他却硬是没坐上去。
我们总爱用“为了孝庄”这种桃色绯闻来解释,或者说他没儿子,传位是个难题。但这些,都太小瞧了他的格局。
皇太极死后,清廷内部的权力格局,是一笔极其危险的烂账。
多尔衮和豪格,分别代表两股最强的势力。多尔衮手握两白旗,豪格背后是两黄旗。如果多尔衮当时强行称帝,结果只有一个:内战。
这笔账,多尔衮算得比谁都清楚。
满洲八旗,是当时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“核心军事资产”。一旦内战爆发,无论谁输谁赢,这支核心力量都必然元气大伤。
拿着一支残破的军队,就算抢到了皇位,又能干什么?
守着关外那片地,跟父兄两代人打下的江山相比,又有什么区别?
所以,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高明的决定:推举年幼的福临继位。
这个操作一举三得:
第一,把最大的竞争对手豪格,从继承人选里彻底排除了出去;第二,赢得了两黄旗和孝庄太后的支持,稳住了基本盘;
第三,让自己以“皇叔父摄政王”的身份,合法地掌握了最高实权。
他用一个名义上的退让,换取了内部的团结和实际上的权力。
入关以后,多尔衮面对的牌局,更是凶险万分。
当时的清军,虽然占了都城,但满打满算不到十三万人,其中满洲八旗的核心力量只有五万多。而他们要面对的是什么?
西边,是李自成的大顺军;南边,是南明的几个政权;四川,还有张献忠的大西军。这些对手加起来,军队号称二三百万。
清朝当时的处境,稍有不慎,就是满盘皆输,可能遭受灭顶之灾。
在这种情况下,什么最重要?是内部的绝对团结和高效的决策。
有趣的是,他的对手们,李自成、张献忠、南明诸王,都在忙着抢“皇帝”这个头衔,为了争正统而内斗不休。
反而是那个没当皇帝的多尔衮,心无旁骛地调动所有资源,制定了“先打李自成,再平南明”的清晰战略,最终各个击破。
这简直是历史教科书级别的讽刺:那些抢着当皇帝的,最终都丢了江山;那个不当皇帝的,反而最终得到了江山。
多尔衮这个人的行事风格,极度务实,甚至到了冷酷的地步。他看重的是实际利益,对虚名有种天然的鄙视。
历史上,为了一个皇帝头衔而冲昏头脑的人太多了。
袁世凯,哪怕只当83天皇帝也要硬上;吴三桂,兵败如山倒了,还得在衡阳过把皇帝瘾。
多尔衮不是。他要的是整个天下。
当明朝降臣劝他登基时,他拒绝了,反而迅速把小皇帝福临接到北京,昭告天下。
他需要用福临,来向全天下宣告:大清是明朝的合法继承者,以此来稳定人心,凝聚力量。
如果他自己称帝,就从“为前朝复仇的解放者”,变成了“篡位的野心家”。
对他来说,皇叔父摄政王的权力,已经和皇帝无异。他可以决定一切国策,调动一切军队。
既然实权已经到手,何必为了一个“名分”,去冒葬送整个事业的风险?
多尔衮的一生,都在做选择题。
但他每一次的选择,都服务于一个更大的目标:带领他的民族,入主中原,开创万世基业。
他没有看到天下太平的那一天,更没有坐上那张梦寐以求的龙椅。但他实际上,是爱新觉罗家族真正第一人。
史书上给他的封号是“睿亲王”,这个“睿”字,用得恰如其分。
它不是指小聪明,而是指那种能穿透个人欲望,洞悉天下大势的顶级智慧。
多尔衮,就是这样一位没有皇冠的帝国奠基者。
广盛网配资-广盛网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投资-配资交易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